虚拟人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

来源:kdphp      时间:2022-03-13     下载文件
元宇宙还在路上,虚拟人已到身边。“柳夜熙”的抖音首秀吸引超1400万人观看,登上春晚舞台的“洛天依”广告接到手软,央视AI手语主播与朱广权搭档在冬奥期间冲上热搜……
随着AR、VR等硬件快速迭代和算力的提高,虚拟人产业发展正进入快车道,应用场景也在不断落地。但同时,算力不足、产业链割裂、法规监管不完善等因素仍然制约着产业升级。
千人千面的3.0时代
虽然“虚拟人”的定义尚未统一,但业界普遍认为,虚拟人(数字人)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,由计算机图形学、图形渲染、动作捕捉、深度学习、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,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产物。
随着AI技术不断成熟,越来越多的虚拟人出现在荧幕,终于在近两年迎来了爆发——虚拟人从二次元卡通迈向了超仿真三维渲染,从合成声音表演到动作表情情感全维度交互覆盖,一些头部虚拟主播在流量和收入上已接近顶流主播。
在百度智能云AI人机交互实验室负责人李士岩看来,虚拟人经历了以“纸片人”为代表的1.0阶段,以Vtuber(虚拟主播)为代表的2.0时代,目前已进化至3.0阶段,即具备模型高精、人工智能驱动特点的虚拟人3.0已成为行业主流,其建模和内容生产均有AI参与,制作效率更高更智能,也能面向更多应用场景,同时可面向群体用户,可由视频直播等载体承载,具备千人千面的互动能力。
规模化落地仍有难点
虚拟人为何突然迎来爆发增长期?李士岩认为与其核心驱动力的“三级火箭”密不可分。
“第一级火箭”是用户需求与技术升级的融合,目前中国有超过4亿的泛二次元用户,有超过万亿级的企业智能化市场,人工智能的加持使得虚拟人能够满足各方的需求;“第二级火箭”是政策的支持与资本的涌入,国家4年来出台大量的政策来支持数字相关产业发展;“第三级火箭”是计算平台的迭代,用户可以通过AR、VR各类设备进入到元宇宙当中,特别是在社交领域中。
虽然商业前景十分广阔,但虚拟人规模化落地仍面临不少难点。
“虚拟人的产业链各个节点相对割裂,不能高效协同,导致虚拟人在制作和调优上存在较高壁垒,目前行业中大多数公司只是制作与运营全流程上的一环或其中几环。”李士岩表示,服务场景与演艺场景没有高效打通,演艺型虚拟人不具备客户所需的业务能力,而服务型虚拟人缺乏人设,难以与用户进行情感交流,更关键的是,高机动性、高频需求的虚拟人成本依旧很高。
10年内将迎千亿级市场
相较于元宇宙的落地,虚拟人目前的发展更加“肉眼可见”,不少现有职业将可能被替代。
短期来看,虚拟人目前一般分为服务型与身份型两种。前者可在特定场景提供服务,替代诸多服务行业的社会角色,例如企业员工、主持人、管家等,后者更倾向于在文娱领域应用,例如虚拟偶像、虚拟主播等。据中信证券研报和市场研究机构量子位《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》预测,我国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2700亿元,其中身份型虚拟人市场规模预计为1750亿元,服务型虚拟人总规模也将超过950亿元。
从长期来看,中信证券分析师总结虚拟人未来的商业模式有四种:形象型虚拟人可以走明星路线代言品牌;内容型虚拟人更注重互动和IP内核,可以进一步通过演唱会、直播、周边等形式变现;功能型虚拟人短期受限于技术和成本,商业变现空间有限,但是未来将作为元宇宙的基础设施被广泛应用;虚拟化身覆盖范围大、用户付费意愿强,元宇宙时代想象空间广阔。(记者 查睿)

全部评论


登陆后方可参与评论